图书信息:
作者: (苏)伊萨克·伊里奇·鲁宾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译者: 曹江川
出版年: 2024-8
页数: 352
定价: 12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译丛
ISBN: 9787511747235
内容简介 · · · · · ·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
当今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界研究的热点。
跨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
“新辩证法”和“新马克思阅读”两派学者高度认可的著作。
已经被翻译为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葡萄牙语、日语等语言。
《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第1版于1923年出版,此后又推出了三个版本。本书分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两个部分。鲁宾认为政治经济学并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方面,而是研究它的社会形式,也就是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生产关系总和。生产的技术条件只是作为假设包含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之内。
鲁宾较早地强调了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产中,一方面,物的社会形式被看作是人们之间生产关系的结果,另一方面,同样的这些生产关系又建立在具有特殊社会形式的物的存在基础之上。这种矛盾只有通过社会生产的辩证过程才能解决,而这种辩证的分析法正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过来的。他也阐述了马克思价值形式的理论意义。
鲁宾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建立在对交换中物质形式的分析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关系的分析之上。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具有物质的形式,与生产过程相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抽象劳动不是生理意义上的等同劳动,也不是一般社会意义上的等同劳动,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的独特社会形式。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伊萨克·伊里奇·鲁宾(Исаак Ильич Рубин,Isaak Ilich Rubin,1886-1937),1906年进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法律和经济学,1921年被任命为莫斯科大学教授,出版《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经济思想史》等著作。
目录 · · · · · ·
绪论1
第一部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
第一章商品拜物教的客观基础10
第二章生产过程和它的社会形式18
第三章生产关系的物化和物的人格化27
第四章物和社会职能(形式)40
第五章生产关系和物质范畴58
第六章司徒卢威的商品拜物教理论63
第七章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发展71
第二部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八章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本特征85
第九章作为生产调节者的价值101
第十章商品生产者的平等和商品的相等110
第十一章商品的相等和劳动的相等123
第十二章价值的内容和形式138
第十三章社会劳动161
第十四章抽象劳动170
第十五章复杂劳动207
第十六章社会必要劳动223
第十七章价值和社会需要238
第十八章价值和生产价格282
第十九章生产劳动327
附录350
热门书评:
本书是苏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I. I. Rubin的代表作,是后来所谓Rubin学派的开山之作。Rubin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诠释有别于美国自Sweezy以来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学派,而与日本Uno学派有更多共通之处,都强调价值形式,因而也被一些评论家共同归入Value-form学派。
本书分两部分,一是商品拜物教理论,二是劳动价值论,继承马克思的从生产关系入手分析经济现象的思路,坚持“价值不是物,而是一种关系”的根本观点,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做了逻辑一致的阐释。
于我而言,该书有三个亮点,一是在商品拜物教理论中对“生产关系的物化”和“物的人格化”的论述;二是揭示市场分散决策与交换背后的体现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劳动的分配,并能在同一框架下解决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决定,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即所谓Reduction Problem)等问题;三是恰当地处理价值理论在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下的不同形式,把生产价格理论纳入一致的框架中,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不等劳动通过资本竞争等同化”的分配劳动的机制。
Rubin的阐释与我之前的理解相近,也与运用复杂理论和Agent-based Model处理政治经济学问题的方法论取向吻合。我认为该体系还有几个有待进一步细化处理的问题:
1. 分配社会劳动作为一种“涌现”现象(emergence)是经济体系中各方互动的结果,但如何刻画经济主体在不同生产关系下的行为规则仍有待进一步细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流动是通过利润率进行调节的,而在简单商品经济下,商品生产者在不同部门的流动如何通过价值进行调节,Rubin在本书中没有正面回答。
2. 原书出版于1928年,作者又于1930年遭迫害入狱,因而当时对“转形问题”的处理过于简单,更遑论Sraffa之后的新发展。因而如何在Rubin的体系下回应Sraffian-Steedman的批评,是另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以为,Rubin所坚持的“平均利润率由社会总剩余价值和社会总资本决定”这一论点是抓手,其实这一论点即便成立,也只能视为一种“涌现”现象有待进一步解释,而不能作为转形问题的前提。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