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请看本条重要信息:
请先登录再购买,购买后刷新页面即可,链接如果失效,请加客服qq335006980,微信xxwan48
![图片[1]-【复兴文库】[第一编 第六卷]中华民族的认同 pdf 可搜索复制-学途宝库(学习资料网)-分享一切有价值的资料](https://wordpress-1252248877.cos.ap-beijing.myqcloud.com/2025/09/20250912142620709.png)
中文名:中华民族的认同
作 者:湛晓白
出版时间:2022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55112
丛书系列:复兴文库
《复兴文库》第一编第六卷《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收录1898-1924年间反映中华民族认同的相关文献,共分两册:第一册收录反映清末立宪派和统治阶层有关中国民族历史及满汉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相关文献;第二册收录辛亥时期和民国初年各政治派别有关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相关文献。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实体,但是,“中华民族”这个名词是近代以来出现的。西方列强入侵引发的国家与民族危机,唤起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华民族逐渐完成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变,形成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认同。
概述:
本文探讨了中国史的范围、命名、人种及外患等问题,分析其与世界史的关系,并强调民族团结与国家改革的重要性。
主要内容:
- 中国史的范围及其与世界史的关系
中国文明的地位:泰西文明认为“五文明”(小亚细亚、埃及、中国、印度和中亚美利加)的交汇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国文明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需独立于世界史研究,以避免因题目广博而导致疏漏。
与泰东史的联系:中国史与日本东洋史有相似之处,如中国民族在泰东史中的地位类似于阿利扬民族。然而,中国史的研究应聚焦于亚洲各民族与中国之间的交流,而非单纯依赖外部视角。 - 中国史的命名问题
名称的选择困境:我国并无明确国名,常用“夏”“汉”“唐”等称谓,或外人所称“震旦”“支那”。这些名称各有缺陷:以朝代命名违背尊重国民的宗旨;以外来称呼命名则失公理;以“中国”“中华”自称虽显自尊,却易招致讥讽。
妥协与认同:尽管三种命名方式均存在问题,但仍选择使用“中国史”这一习惯性称呼。作者认为,民族尊其国是世界通义,同胞若能深察名实,亦可唤起精神。 - 人种与学术思想的变迁
梁启超的观点:梁启超在《梁启超全集》中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例如,《尚书》等古籍至今流传,而西方文明多受基督教和《罗马法》影响。
复兴的必要性:梁启超认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复兴是民族主义的必然要求。他呼吁国民珍惜并传承本国学术思想,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 绪论:物竞天择与国家存亡
自然规律的影响:十九世纪确立的“物竞天择”观念在二十世纪更加显著,人类从依赖自然能力转向依赖文化与制度。欧洲因航海事业发达而扩张势力,亚洲则因闭关自守未能有效应对。
中国的危机与出路:日本通过立宪与世界接轨,而中国因迟进而面临存亡危机。满、汉问题加剧了内治败坏,需寻求国家利益的平衡。爱国者应分析利害关系,推动改革与立宪,以避免国家灭亡。 - 外患:列强竞争与中国存亡
列强的政策分化:中国已不再是独立的国家,而是世界的一部分。各国对中国的政策分为保全派和侵略派,竞争激烈。德国、俄罗斯和日本是主要竞争者,中国需警惕其势力扩张。
生存的关键:中国若要生存,需与侵略派竞争,同时不可忽视保全派的作用。历史表明,侵略派胜利后会导致中国瓦解,而保全派胜利则可苟延残喘。 - 叙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宗教家的理念:宗教家提倡“大同”理念,主张博爱和世界主义,认为人类与动植物皆应受爱。然而,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这种理念可能需要数千年才能实现。
社会进化的路径:作者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应由小到大、由分合,而非单纯依赖国家主义。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是关键,排外与排内现象反映了人民的觉醒,但也伴随着退化与进步并存的局面。
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最终,作者主张通过团结与合作,实现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以上为全文的核心内容整理,涵盖了中国史的范围、命名、人种、外患及社会进化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与现状的深刻思考。
搜索引擎收录状态
- 百度: 未收录
- 谷歌: 已收录
- 必应: 已收录
- 搜狗: 已收录
- 360搜索: 未收录
- 头条搜索: 未收录
- 神马搜索: 未收录
© 版权声明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