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富,刘广慧
(辽宁大学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的对象性活动视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化过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将这种活动概括为感性的实践,它既是人的生命本质活动展开的起点,又是破除一切束缚实现人的本性发展需要的现实力量。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通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现出来的,并呈现为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由此,马克思的实践是按人的本性生活的实践,这种实践活动在发展人自身的同时,也不断推进自然与人类历史的统一。就此而言,它是改变世界的“武器的批判”。在当代人类文明进程中马克思按人的本性生活实践仍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人的本性;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0-0;A811 文献标识码:A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六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SS20221006000.htm
一、对马克思实践观点的诸多解读
实践范畴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但在对实践的理解上马克思却表达了不同于以往哲学家的看法,他不仅将实践指向了现实生活,而且将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实践的内涵。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才得以实现对以往旧哲学的批判,从而向历史唯物主义迈出了关键一步。因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作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出场地和唯物史观的萌芽之作,成为研究马克思新世界观的重要文本之一。另外,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马克思哲学思想将跨入新的历史阶段,他的实践观依然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视域,但在对实践概念的规定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发展过程。
鉴于实践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上的重要性,大多数学者将实践放在了本体论的高度称之为“实践本体论”,并肯定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是有本体论存在的。如俞吾金所说:“事实上,肯定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着一个本体论的维度,不光是因为青年马克思使用过这个概念,也不光是因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任何陈述都会作出相应的‘本体论的承诺’,更为重要的是,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这种本体论的思考进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他的依据就是判断某个人的思想,除了根据他说过什么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根据他实际做过什么。实践本体论的主要代表性观点有“物质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生存论实践”。
主张“物质生产实践”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实践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即由改造自然界形成人类社会的劳动,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最后为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正是在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了人类历史,它是人的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解放的前提。这些学者指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凝练的实践规定,具体到现实的物质生产,进而形成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为理论‘中轴’的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但“物质生产实践”只是构成了马克思由唯物主义自然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演进的一个方面,将它提升到世界观的高度,不足以覆盖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全部内涵,由于过度强调物质生产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就不免会带有机械的生产决定论的嫌疑。
主张“交往实践”的学者将“交往”视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活动,认为物质生产活动也只是在物质交往方式之下进行的,所以“交往活动”较“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和根本性。“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既包含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包含了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二者通过交往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了和谐统一”。交往实践力图克服以往哲学在主客体二元分离的状态下去解读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统一性和一元性。其意义在于,既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及其价值的历史地位,又坚持了客观的唯物主义原则。但将物质生产活动纳入“交往活动”的统摄之下,强调交往主体的作用和意义,未免会忽略或降低实践的客观基础地位,在历史观上就容易走向唯心主义。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认为,“物质生产实践”只能是构成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一个维度,它和交往实践是相互包含的,“任何物质生产其实都只能在人与物之间的物质交往基础上才能发生。没有一定的物质交往实践,物质生产只会是无根的海市蜃楼而已……精神的交往尚局限于精神世界的界域之中。而感性生活世界的交往却奠基于人自身生产之上”。有学者主张将“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统一起来作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双重维度,以此来解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真正内涵中所包含的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马克思的实践本体是基于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上的重要性意义而言的本体,从而区别于以往形而上学意义上的逻辑在先的抽象和静止的本体。这就需要以更高的视野去审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而不是从马克思哲学中抽取一个或几个概念来概括实践哲学,这不免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生存论实践”从人的社会性生存活动出发来解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乃至与整个世界的存在关系,以此突出主体生存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重视主体的存在,重视人的感性的活动,但容易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如何处理好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如何正确解读马克思的实践观,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成为马克思实践哲学解读的新维度,认为强调“人的生存”的“显现”,就会无意中掩盖对“存在本身”的追问,就会忽略掉本质性的东西,只有“Being”本身存在才能使其“to Being”。所以,“实践构成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的基础,是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得以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人的存在的丰富内涵在实践中得到表征和确证”。以“存在”来凸显主体的在场,并在人的存在的显相中追求自身无限可能的超越性,通过这种方式主体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主体生成的历史才能不断显现出来。对“生存论实践”的现象学解读,强调了人的能动的生成性,肯定了主体的内在的超越性即人的无限可能性,但人的实践活动毕竟是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基础上的有限性的人不可能实现绝对的无限性。忽略了现实的人的有限性而追求无限的可能性,就会走向脱离经验的超验立场。
详情添加微信xxwan48; 开通vip会员,全站资源尽情下载; 加入本站vip,无限下载本站各大机构内部资源:年会员198,永久会员298;加入代理可立即拥有一个和本站一样的全自动赚钱网站,本站站长微信xxwan48
暂无评论内容